两步应用题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步应用题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两步应用题教案1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的两步应用题。
2、发展学生思维,侧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根据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找出所求量的对应分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口答:把什么看作单位“1”的量,谁是几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1)一块布做衣服用去 。 (2)用去一部分钱后,还剩下 。
(3)一条路,已修了 。 (4)水结成冰,体积膨胀 。
(5)甲数比乙数少 。
2、口头列式:
(1)32的 是多少? (2)120页的 是多少?
(3)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降低了 ,降低了多少分贝?
(4)绿化造林对可降低噪音,原来80分贝的汽笛噪音,经绿化隔离带后只剩下原来的 ,人现在听到的声音是多少分贝?
3、你能把口头列式计算中的第(3)(4)题合并成一道题吗?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例4,并指出: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二、新授
1、教学例2
(1)运用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寻找解题方法。
(2)让学生说出图中各部分表示什么?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要求的,哪一个是表示单位“1”的量?让后把线段图表示完整。
降低?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1) 四人小组讨论,根据线段图提出解决办法,并列式计算。
解法一:80-80× =80-10=70(分贝)
现在?分贝
80分贝?
(4)鼓励学生根据题意、结合线段图,想出第二种解答方法。
解法二:80×(1- )=80× =70(分贝)
(5)学生讨论两种解法的不同:两种方法都是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第一种思路是从总量里减去一个部分量;第二种方法是求出部分量与总量的比较关系,再运用求一个数的几份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这个部分量。
2、巩固练习:P20“做一做”
3、教学例3
(1)读题理解题意后,提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表示什么意思?(组织学生讨论,说说自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将句子转化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是青少年每分钟心跳次数的 ”。着重让学生说说谁与谁比,把谁看作单位“1”。
(3)出示线段图,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例2的解题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全班交流两种解题方法。
解法一:75+75× =75+60=135(次)
解法二:75×(1+ )=75× =135(次)
4、巩固练习:P21“做一做”(列式后让学生说说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三、练习
1、练习五第2、3题: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关键句子分析,找到谁与谁比,谁是表示单位“1”的量。
2、练习五第3、4题:学生依据例题引导的解题方法,独立完成3、4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五第7、8、9、10题。
课后反思:
例2和例3都是在理解和掌握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解决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教学中,我依然依据教学例1时教给学生的解答步骤进行分析解答,找出单位“1”,并画出线段图帮助理解。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紧扣线段图,直观地理解题意,并引导学生从数量和分率两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但本堂课,老师讲解的部分似乎多了一些,留给学生讨论、练习的时间稍为稀薄。
两步应用题教案2 《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教案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了解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结构特点,会分析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先认真审题,再列式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提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解答加减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根据条件补充问题
(1)二(1)班男生20人,女生18人。(学生可能提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提出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或者女生比男生少多少人?)
(2)汽车上有36人,到站下去8人。(学生可提出车上还剩多少人?)
2.根据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
(1)妈妈买来12个苹果,________。还剩多少个?
(2)小明拍球50下,________。小明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
3.做书上的准备题
商店里有24个皮球,卖出20个,还剩多少个?(学生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解答,请一名同学上黑板板演)
4.订正板演24-20=4(个)答:还剩4个。
问: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是什么,这道题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二)学习新课
师说:刚才的复习题大家做得很好,老师知道大家对一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将第1个已知条件“商店里有24个皮球”不直接给出,而告诉你“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你会算吗?(出示例1),这道题就不能用一步直接算出还剩多少个。我们今天学习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1.解题方法
(1)读题
小声自由读一遍,指名读一遍,齐读一遍。
(2)找已知、求
学生口述,教师在题中标出。
师问:和复习题比较,哪儿变了?哪儿没变?(已知条件变了,问题没变)已知条件变成几个了?谁能再说一说?教师同时贴出皮球的实物图。(课本P6图)
(3)分析数量关系
师问:要求还剩多少个?必须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一共有多少个和卖了多少个?)哪个已知没给?哪个直接给了?那应该先求出什么?(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根据哪两个已知可以求出商店里一共有多少个皮球?(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同时板书:
根据板书,请同 ……此处隐藏11769个字……的思路训练,加强了一步应用题与两步应用题的比较,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两步应用题教案14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的第二种解答方法,即减去两个数的和。
(二)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两步应用题的能力。
(三)初步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道应用题的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数量关系,学会第二种解答方法。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理解“减去两个数的和”的意思。
教具和学具
写有准备题和巩固练习题的翻转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下面各题(要求:先提出问题,再说出算式)
(1)书架第一层有600本故事书,第二层有200本。
(两层共有故事书多少本?)600+200
(第一层比第二层多多少本?)600-200
(第一层的故事书是第二层的几倍?)600÷200
(2)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
(做完纸花还有多少张?)30-11
(做纸花比做小旗多用几张?)11-9
(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11+9
(还剩多少张?)30-11-9
2.以旧引新
学生提出第四个问题并列出算式后,教师指出: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要求还剩多少张,可以从总张数30里先减去做纸花用去的11张,再减去做小旗用去的9张,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张。接着教师设疑:“那么这样的题,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呢?请同学们思考。”教师同时将例题完整地出示在黑板上。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3 学校有30张彩色纸,做纸花用去11张,做小旗用去9张,还剩多少张?
在学生认真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先试着让学生画出图,再说说算法。教师同时将正确画法和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1)做纸花和小旗共用多少张?(11+9=20(张))
(2)还剩多少张?(30-20=10(张))
答:还剩10张。
2.画一画,做一做
小小图书箱有图书85本,上午借出32本,下午借出26本,还剩多少本?
(1)用上题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在图上画出先算的那一部分。
教师出示题目和要求后,可请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其他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做一做的题完成后,可请同学们再说说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上午和下午共借出多少本,再算借出后还剩下多少本)
3.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同类型题“副食商店有食盐32袋,上午卖出11袋,下午卖出14袋,还剩多少袋?”
先让学生根据今天学习的解题方法想一想,说一说。要求还剩多少袋,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需要知道商店有食盐多少袋和上、下午共卖出多少袋。应该先算上、下午共卖出多少袋,再算还剩多少袋)
4.议一议,说一说
通过以上三个题的研究学习,学生对第二种解法的算理和算法已经基本掌握,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今天学习的第二种解法的特点,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
(三)巩固反馈
1.第一组题:教师打出投影,要求同学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食品店有95瓶汽水,上午卖了36瓶,下午卖了45瓶,还剩多少瓶?
(1)用上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先算上午和下午共卖了多少瓶汽水)
(2)请画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的部分。
2.第二组题:用第二种方法解答下面问题
(1)王老师买口琴用了48元,买笛子用了36元,给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
(2)服装店运来200米花布,做儿童服用了54米,做婴儿装用了46米,还剩多少米?
3.第三组题:选择正确算式,并在( )里打“√”
(1)学校里原有80盒粉笔,第一天用去18盒,第二天用去26盒,还剩多少盒?
(2)商店有红书包40个,蓝书包50个,卖出37个,还剩多少个?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应用题第一种解答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学会第一种解答方法,因此新课的引入直接出示例题。学生做出第一种解答方法后,教师设问:“那么这样的题,还有没有别的解答方法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讨,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教学活动,逐步理解第二种解答方法,最后又安排了3组巩固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强化理解算理和算法,以便更好地掌握第二种解答方法。
两步应用题教案15教学内容:
第90、91页例3,“想一想”,“练一练”和练习二十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或几倍)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
2、使学生认识这一类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难点:掌握这一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会用综合法分析和推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果园里有桃树78棵,梨树38棵
(1)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
(2)桃树比梨树多多少棵?桃树比梨树少多少棵?
(3)桃树的棵数是梨树的几倍?
让学生解答,并讨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可求出哪些问题?
学生各抒己见。
二、设置疑问,新课展开
1、你们知道苹果树有多少棵?为什么不知道?
2、学生讨论:缺少一个怎样的条件?缺少了一个与苹果树有联系的条件?
3、学生补充条件成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学生口答。
改变条件:
①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多棵
②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棵
③苹果树的棵数是桃树和梨树的总数的倍
思考:先算什么?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为什么要先算桃树和梨树的总数?
第(2)(3)题学生依次说出各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比较异同
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让学生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练习二十第3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哪些本领?除了同学们补充的条件以外还可以补充其他条件吗?
五、作业
练习二十(1)、(2)、(3)题。
文档为doc格式